第七卷 第六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2(第1页)

不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唐僧,一个孙悟空,一个猪八戒,一个沙和尚。

西游的目的就是到灵山取得佛祖的真经。而灵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人心的一种意识状态。西天取经的内在意义就是到达这种状态。在其它的密意传统里,这种状态常用一个地方来象征,比如玛雅文化中的图拉,犹太教传统中的耶路撒冷;或者穆斯林世界的麦加。

真正的图拉不是一个有形的地方,而是遍及宇宙四方的精神层面。——玛雅经文

当你找寻主,在你内心找寻他。他不在耶路撒冷或者麦加。——尤努斯?埃姆莱

《西游记》第十三回写到:“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西游记》的主旨,就是以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隐喻降服人的心猿意马,归于正道,才能得道成佛之理。

不过话说回来,吴承恩是否真的这么想的呢?要知道小说家为了凑趣捻几条佛理道学乃是常事,不可当真的。比如金庸使出一招“亢龙有悔”,咱们就不能往《易经》上靠,人家那是添点佐料而已。对此的解读是否有些阐释过度、聪明过头呢?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第二十四回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第八十五回

佛祖所在的灵山代表的是一种高等的意识状态,处在当下的状态。意味的是人从心理上的日常沉睡状态到神圣当下的清醒状态。灵山代表的是延长的当下。西游记则是一个通往清醒的内在旅程。除了南怀瑾之外。各路佛家、道家的高人也都认为唐僧师徒是一人的不同内在,只不过解读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唐僧(在书中章节目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