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石室(第1页)

这嘀嗒声若有若无,却始终不断,众人一时半会都猜不出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嘀嗒声确实是水珠滴下来的声音,五个人十只耳朵在听,决计不会听错!

难道我们前方的这一段地道渗水?又或是这条古老地道的尽头被水给淹没了?

我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高教授摇摇头,分析道:“参考我们刚才行进的时间,再根据这地道的倾斜度,此时我们应该已经深入地底,由地表往下渗水的可能性不大;唯一有可能的是,这地道似乎是穿过了某条地下暗河,否则在这么深的地底,是不可能有水珠渗下来。”

地下暗河?

听了高教授的分析,众人都觉得十分有道理。我脑海里第一时间联想到我在云南服役之时,去过不少奇特的地下溶洞。

地下暗河主要出现在石灰岩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又是高温多雨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会造就大量的地下溶洞,这种熔岩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貌。

明代的徐霞客甚至在他的游记里面,还专门描述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喀斯特地貌是由地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等)进行溶蚀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简而言之,狭义的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征就是该地区的地下溶洞特别多,有些溶洞之间还会互相连通。溶洞之中又包含诸多的地下暗河,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通行船只,蜿蜒数十公里;小的就如涓涓溪流,也能延伸数里。

暗河河水的流速往往也比较快,像云南六朗洞的地下暗河,最大流速可达20多米每秒,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水力发电。

可我们现在身处的地方,却是河北与内蒙的交界处。此处并非是云贵、广西等具有明显喀斯特地貌的地区,从来也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地下溶洞。

古人修的这条地道也从头到脚全是用一种巨大的青石砌成的,顶壁的结合处偶尔也会露出一些自然的暗绿色岩石,细细分辨,都是些坚硬的玄武岩,可见这里的地下岩石并非是可溶性的石灰岩。

既然不是石灰岩,那么这里形成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的可能性,也就变的十分渺茫。而前方传来的神秘水滴声,就变的更难以解释!

其实在地理方面,我研究的并不透彻,这地下岩石的分层结构是怎样的,我也只是一知半解,也许这里真的有石灰岩的存在呢?又或许玄武岩的上层就是石灰岩呢?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看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