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前任太子之所以能够活得好不错,没有圈禁,也没有小命不保,甚至拿到王位,活得很是滋润。
一方面是前太子足够聪明,很清楚一件事:子凭母贵,因此在母后被废后把太子之位让出去。
一方面是光武帝,作为前太子的父亲,还是很注意照顾退下去的太子,想要这个儿子活得好,也没有什么疑神疑鬼。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接任的皇帝也很有肚量,在自己上位后并没有过河拆桥,想要追究前太子的责任。
其他明君所册立的太子就没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会是这种的情况?大都是源于明君们自身。
要知道一个个明君往往具有雄才大略,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很大的赌性,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时很快做出了决定,正是有着这些特质才让明君们带领着手下取得了一场场胜利。
他们有着的杀伐果断的本事,有着强大的能力,十分聪明。
虽然有着很多谋士帮着出主意,但最后拿主意的人是君王们,也就注定那些明君们有着独断专行的特质!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一旦拿定了主意。就不会更改,因此不好沟通,更不会认为自己做错,明君们往往有着死不回头的特点。
他们习惯了自己能干,习惯了自己做出正确的决断,一旦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明君根本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
尤其是在后期,曾经被明君们信任的臣子们纷纷死的死,退的退,让明君们更加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
问题来了,被立为太子的皇子渐渐长大,小时候还好,小孩子没有什么立场问题,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的话更加是听从,但长大后的太子就不一样。
尤其是立场问题,作为太子往往是有着大儒教导,再加上生活的环境也和父辈们不同,导致父子两辈人的思想观念会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很正常。
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皇帝和太子们之间往往会出现不少分歧,就连大明第一太子朱标也是和父皇有过冲突。
作为太子接受不少的教育,因此觉得自己做的没有什么错,但皇帝觉得太子的想法错了,和皇帝步调不一样,那么太子就是错的。
甚至太子不能反对,只因为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子与父,也是臣子和天子。
不管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臣子,都不可能反对父亲和天子的话,不孝和皇权让太子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