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宋哲武心里始终有一个疑团不能释怀,那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巴玉藻在28年到德国参加柏林航空博览会,29年夏回国后,就因为在国外期间遭人暗算中了慢姓剧毒,无药可治而亡。可现在已经是30年初,已经过了他死亡时间有半年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宋哲武试探着问:“蕴华兄,参加完柏林航空博览会,就起程回国了?”
“没有。”巴玉藻爽朗地笑了起来。
“禹朋(王助字禹朋)把司令邀请他的事告诉了我,我对司令能大力发展我们中国的航空事业也很感兴趣,特别是我这次在柏林航展上,看到国外的航空技术发展很快,给我的刺激很大,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加大研发投入,我们会很快被外国人拉下来,一旦拉下来再想追上去,那可就难了。只是我们国家现在只有一个隶属海军的马尾飞机工程处可以制造飞机,那还是我们这些人白手起家干起来的。”
巴玉藻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马尾自建厂以来就经费短缺,每年只有二三十万元,而且马尾没有任何附属配套工厂,许多部件和金属材料都必须要到国外去买,本就不多的资金更显紧张,就连多买一些制造飞机的木料都困难。制造飞机的木料最好的还是欧洲产的杉木,可这是要钱的,没办法我们只好用国内能找到的木材来替代,比如我们就用榆木、胡桃木、白梨和白银枞来替代。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如果还这样走下去,被国外拉下是必然的王助不服气地说:“如果我们有国外飞机公司那样充足的资金,就凭我们这些人,我们中国制造的飞机绝对不会比他们差。”
王助这话引起了这些专家们的共鸣,曾贻经、王孝丰等人也都露出了不服气的神态。
巴玉藻长出一口气说:“不瞒司令,马尾工程处隶属于海军,所以生产的飞机都是海军需要的,而且数量还极其有限,这些年我们一共只生产了11架飞机,多数是水上飞机。而这次我去参加柏林航展,各国发展最快的还是陆军使用的飞机。”
见宋哲武一直在认真倾听,巴玉藻忽然意识到自己把话题扯远了,歉意地笑着说:“在柏林接到禹朋的消息,我也很高兴,可是我觉得我们国民政斧都没有资金搞飞机,政斧搞不好我们的飞机制造工业,司令一个……”
巴玉藻突然意识到不妥,努力把军阀二字忍住没有说出口,有些不好意识地说:“司令一个地方势力,能否有足够的财力来搞飞机,我还是有些怀疑。所以,我去英国订购了一些设备后,没有回到马赛和约好的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