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好的三个词便是: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而在医院,幸福感排在第一位的非「虚惊一场」莫属。
每一个经历过在医院等待命运「审判」的人,应该都能体味心被高高吊起来然后缓缓落于平地的那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这回为大家分享一个「美食穿肠过、肿瘤惊一场」的故事。
首先请出我的「万年男主角」——肠梗阻。
有人要问了,陈子杨你为什么总是讲肠梗阻呢?
主要还是因为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却又最复杂、最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像疝气阑尾胃癌等,诊断明确,都是流水作业,而肠梗阻,重点就在一个「断」上面。
去年大年三十,我收了两个肠梗阻的病人,都是女性,一个七十二岁,一个六十岁。
为了方便区分,七十岁的叫柿婆婆,六十岁的叫枣婆婆好了。
两人前后脚到医院,区别在于,柿婆婆是腹胀三天来的,吃什么吐什么,喝水也吐,但是肛门排气正常。而枣婆婆只疼了一天,腹痛很剧烈。
病人入科,了解完基本情况后,我开始和双方家属沟通我的初步思路。
「你们母亲的情况都属于肠梗阻,现在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诊断,目前检查还没做,但像这种没有手术史,却出现肠梗阻的,多可能是因为肠道长了肿瘤。」
除夕夜,任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听到这样的噩耗。
我觑着双方家属的脸色,继续补充:「目前来说,老人的情况尚可,但随时可能病情加重,如果找不到病因,保守治疗无效,就需要开刀,而像这样大的年纪,开刀的预后很不好,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家属们默不作声,有个看起来像是患者女儿的人已经开始抹眼泪。
即使是大年夜,医院也依旧有很多来来去去的医护人员在忙碌着,为了维持正常的医疗系统运作,每个人都在坚守岗位:「一家留一个平时陪老人的家属,让我详细了解情况,剩下的等抽血完了立刻带病人去做检查,时间很宝贵!大家不要耽误了。」
有句老话叫「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在外科,尤其是急诊情况下,告知风险,明确诊断,争分夺秒为病人争取生存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在两个患者做检查的时间,我结合家属的信息,开始整理思路,柿婆婆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