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为什么你很难突破自我?(第1页)

有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人去问得道高僧,问高僧如何才能成佛。高僧说:你要忘掉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你就能成佛了。

然后这人就说,喜马拉雅山的猴子跟我有有屁关系啊。我记着它干嘛。

结果这人一辈子都没忘掉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为什么你面试候选人的时候,选择了珍妮佛而不是杰克,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你自己想雇佣一名漂亮的女性的愿望导致自己对珍妮佛另眼相看。为什么某人让你感觉很不舒服,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某人长得像一位你憎恨的高中老师。

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都是在意识之外进行的。现代科学家最初认为认知和情感系统中的许多无意识活动我们并不能控制,分为自动化加工的,和可控制加工的,这两者是互斥、绝对分开的。

自动化加工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完成,高效不需要干预,占用很少的认知资源,无法控制和监控,属于无意识。比如估计物体的大小,距离的远近,这个人我认不认识,长的好不好看。如何理解占用很少的认知资源——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就能快速给出结果。

你是如何判断出他人长的好不好看呢,你只知道结果,但是推论过程并不清楚。脸的对称性,黄金分割这些是美的要素,但如何判断脸的对称性,如何一眼看出黄金分割呢,大脑如何完成判断的,我们无从得知,因为这部分我们无从控制。

控制化加工则相反,有明确的目的,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可以控制和监视。需要很多精力,在认知资源受限时,它们会受到干扰。什么是认知资源受限,可能你有太多事情要思考,也有可能你最近睡眠质量糟糕,表现为脑子不灵光。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研究证据表明,实际情况是,许多加工一方面是自动化,其他方面又是可控制的。这也说明,大脑也和现实一样不是非黑即白,还是有许多灰色地带。

做为一名有经验的司机,可以驾驶很长的道路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驾驶汽车。驾驶时毫不费力,可以一边听音乐、切换音乐、一边看风景,和副驾驶聊天,有时候一个人开车的时候思绪傲游天外,想着和开车毫无关联的事情。但是一旦发现有条小狗闯入道路,会立刻踩下刹车。

驾驶时毫不费力,是自动化的,但你是有目的的,可以有意识的让这辆车行驶,在过程中也不是不可控,你可以随时选择停止驾驶或者监控你的驾驶过程。

人们的许多情感和行为以及判断都是自动化完成的,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