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近几年来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似乎很多情绪和心理问题都能够归咎于父母和家庭。有时候我们也会扪心自问,如果我做了父母,能给孩子带来完全健康的童年吗?究竟哪些行为是作为父母应该避免的呢?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要想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通过哪四个步骤,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又要怎么做呢?这些问题,就是今天的课程中我们要为你解答的。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发现那些能够得到家人伴侣支持和理解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治疗效果往往更加的积极。也有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问题,开始反思自己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原生家庭一般通过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两种途径对一个人产生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其中的第一种,也就是教养方式。所谓教养方式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容易导致一个人抑郁的四种教养方式,分别是苛求,打压、虐待和忽视。
苛求型父母一般都是完美主义,总是要求你做到最好,如果仅仅是个好学生或者有一份好工作是不够的,你必须样样达到顶峰。在这样的家庭里,想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就像在跑马拉松,没有终点。虽然辛苦,但不要妄想获得他们的夸奖,因为他们永远会觉得你做得还不够好。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你也可能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承受着来自自己的压力。因为你已经开始相信,如果你不完美,世界就会崩溃。这样的压力也使你很难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而可能因为做不到完美而出现抑郁。
打压型的父母看起来也是觉得孩子不够好,但他们的表现却是直接破坏孩子,把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比较,专门指出孩子的缺点,让他们觉得自己失败。你必须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哭还是笑,都会受到批评。这类父母很严肃,很难给孩子提供放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会很快变得自我压抑或性格孤僻。在成长中缺少应有的自由和快乐,长大后也很难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很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放弃生活,从而出现抑郁。
虐待型的父母,表现看起来很明显。我们都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被温柔、有耐心地对待,但他们却不是这样做的。许多人小时候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处于习惯也好,认同也罢,自己长大后,他们也使用棍棒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坦白讲,大部分孩子并不适合这样的教育方式。研究发现,长期被虐待的儿童成年后患抑郁风险更高,是常人的三到四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