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堂课的内容:
时间观:如何看待时间是自控力的底层逻辑
很多人羡慕所谓的成功人士、社会名流。其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才显露出来的。时间变成了积累,依靠不断积累,显现出成功的结果。
自控,从横向看,是精力的分配、注意力的分发,分到哪些事情上去了。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价值或结果,慢慢地,在纵向上便成为时间线的积累。以微习惯、习惯的方式持续沉淀,累积成为你人生的故事。
从纵向看,自控需要衡量时间的长短:长期目标、短期(当下)目标,然后再在每一天中横向分配精力与注意力。这就牵扯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观,你如何看待时间,决定了你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这些大方向的选择,恰恰宣告了人生的效率。
有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短期的进步,而忽视了四五年长期的积累。不夸张地说,每天是否能自控到你满意,从长远看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它沿着一条核心主线日积月累的价值,才是要命的。所以,将「时间观」称为自控力的「底层逻辑」,并非夸大其词。方向对了,哪怕每天慢一点、快一点都没什么,失控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走下去,不断累加,最后沉淀下来,人生脉络截然不同。

做与时间成正比的事
在自控力 school 社群中,很多人都有许多的苦恼,一天中十分忙乱,心累却成果不多,就会变得浮躁而焦虑。有的人会跑来跟我聊天,我会从很多方面去聊,包括日常「意志力储备」,如何消耗,对自我的了解等,当然也会牵涉到人生规划之类的大话题。我发现,30 岁的人大多焦虑一无所成,而 35 岁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困惑——结婚了,有孩子了,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似乎没有激情可言,人生似乎也就这样子了。想要自控,既没有动力又缺乏目标。
在企业里,也有一些「35 岁现象」,比如 IT 行业信息更新太快,几乎每一年都要重头学习新东西,不然就落伍了。比如 2017 年爆出来的「IT 企业 35 岁左右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