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成长性思维:自控力失败时,怎么办?(第1页)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堂课的内容:

成长性思维:当自控力策略失效时,怎么办?

在社群中,你会观察到很多人虽然奔着同样的目标而去,比如想养成一个冥想的好习惯,却各自有着不同的动机。比如有的人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脾气变得好一些,有的人因为朋友来学,自己因为好奇而参加,想回家炫耀:我学了很酷炫的「meditation」,跟乔布斯一样在冥想呢!前者是因为注意力的关注点在自己,所以遇到挑战,坐不下去的时候会努力找办法,多请教,而后者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赏后,把一切都还给老师,完事大吉。可想而知,前者得以训练、加持,受益更多。

或许你觉得这没什么,确实从小的地方看真没什么。如果从小处看不同人做很多事情的选择,会发现有共通之处。选择向内看的人心怀乐观与积极,在其他方面也较多向内开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调试成长;而选择向外求的人较为悲观、消极,遇到问题多抱怨社会、他人,归因于难以改变的局面或情形,不可自拔,不做更多的努力。某种程度上,两者都是对的,由此带来的人生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前者造就了「成长型思维」,后者陷入「僵固型思维」中。

为什么有的人愿意主动自控,让自己变得更好

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专门写了一本书,叫《看见成长的自己》(新版改为《终身成长》),剖析「成长型思维」(内在动机)与「僵固型思维」(外在动机)。她认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认为命由我定,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意志力更强,甚至百折不挠,多方寻求解决方案。反之,「僵固型思维」的人意志力薄弱,难以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常常成为人群中的「抱怨鬼」。

在「哈佛幸福课」的老师泰勒的《幸福超越完美》中,也讲过类似的区分:「最优主义」与「完美主义」。有趣的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多采取「最优主义」的策略,遇到事情不断改进、优化,每一次都更完善一些。「僵固型思维」的人多表现出「完美主义」的特点,他希望一切完美,任何一方面都是 100 分。如果一件事情做起来不够完美或者有失败的可能性,宁愿躲着不去做。这么对照看,还真是一一对应:

内在动机:因为不断朝着「最优」持续改进,优化中不断从内在成长自我;

外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