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三堂课的内容
压力-如何和压力做朋友,化压力为动力?
似乎每个人都熟悉压力,却又理所当然地陷入两个怪圈:
1.逃避压力,最好压力少一点,越少越好
哪一天没有压力,哪一天就是晴天。
2.跟压力对抗,硬扛着
哪怕都撑不住了,还死鸭子嘴硬地扛着。扛不下去了,人很容易崩溃或者出事。这又一次证实了「自控力是有限的」。
这两种思维模式,前者可能让人停在原地,难以提升,后者或许给自己造成更多的「心理自戕」,都不可取。那该怎么办才好呢?
和压力做朋友

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跟压力做朋友,不逃避也不对抗。跟压力一起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说起来容易,想要真正做到还真有点困难。所以改变头脑中的观念是首要的,甚至连《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都经历过这一转变的过程。
在斯坦福大学,凯利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共开设了两门心理学课程,广受欢迎,其中一门是「自控力科学(The Science of Willpower,以此为基础,写成了《自控力》一书)」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 Stress)」。可见,她对压力的研究还是相当深入的。
在《自控力》「充满压力的国度」一节中,她提到:
科学洞见也告诉我们,压力是意志力的死敌。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压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有时,我们甚至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压力,比如拖到最后一分钟、批评自己太懒、说自己没有自控力,以此来激励自己。或者,我们会通过对别人施加压力来敦促他人,比如调高办公室的温度,或在家里绷着一张脸。这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没有什么比压力更消耗意志力了。
压力和自控的生理学基础是互相排斥的。应激反应和「三思而后行」反应都能帮助我们管理能量,但是它们将能量和注意力引向不同的方向。应激反应让身体获得能量、按照本能行事。这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