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堂课的内容:
走中道:其实有时候放弃自控,也是自控的有效策略
经常有人听到「自控力」的概念后,感觉一想到要自控就很累,很容易就放弃了。果真如此么?
不在社群中继续活跃的人
我们都知道,一次最好只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过人们总是很贪心,一次想要做很多事,揽很多活儿。比如自控力 school 的读写群、冥想群、运动群的「70 天训练营」同时开张时,总有人要参加「三群杀」。接下来你会目睹他们四处疲于奔命的样子,「意志力储备」消耗殆尽,为了打卡、自控而努力自控。然而 70 天后,很少再看到他们的打卡记录了,更别提自控了。
自控是极具耗费身心能量的一件事,而一个人的「意志力储备」有限,所以需要经常补充。如果你长期不间断地自控,想要控制自己想什么、感觉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比如「胖」已经正式被列入工伤。所以,提醒大家:善巧方便地自控,聪明地使用意志力的能量,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当我们为了自控而自控时,放弃自控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因为我们的身心太紧张了,太需要放松了。放松,就在补充身心的能量。
自控,也需要走中道
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比丘夜诵伽叶的《佛遗教经》,他的声音很悲恸、紧张,自感惭愧,想停下来,就来请教佛陀。
佛陀问他:「你以前在家时,曾经做什么事情?」
比丘回答说:「爱弹琴。」
「如果琴弦松弛了会如何?」
「那就弹不响了。」
「如果琴弦太紧,又会如何?」
「那琴弦就会断了。」
「琴弦松紧适中,不松不紧,又会如何?」
「会弹出美妙、和谐的音乐。」
佛陀说:「比丘修行也是如此,心如果调适合宜,就可以修成佛道。如果修行得太急,身体会疲倦;身体疲倦了,心便会生出苦恼,修行便会退步。修行退步心灰意懒,便离开佛道很远。修行要置心于一境,心清净安乐,佛道便不远。」
「琴弦松紧适中,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将这一譬喻用到自控上一样通用。每一个人都有自控力,像本能一样。大脑辛劳工作,身体积极配合,让我们可以根据长远目标做决定,完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而不会被恐惧或破罐子破摔左右。但是,自控力也是有代价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