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里常常看到知名的大律师在法庭上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大有把死的说活,活的说死的能耐,这种辩论的技巧最终往往变成对法律条文炉火纯青地使用,而距离事实和真相恐怕已很遥远,这也是为什么法律从来不可能解决所有纠纷的原因。
咱们这节课要分析的案例是关于律师的鼻祖的。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发生在郑国的故事,郑国的封地主要是现在河南中部:有一年郑国洧 wěi 河发大水,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得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人家里也接受不了了。于是,富人家属就来找邓析,邓析是有名的讼师,专帮人打官司,请他出主意。邓析对家属说:「放心,死者对其他人没有任何用处,他不卖给你们还有谁会出钱买,只需耐心等待那人自会降价。」于是家人放心而回。这个要钱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邓析对他说:「放心等待,死者的家人是一定要赎的,而且是独此一家。他们会如数交钱的。」于是此人也放心回去了。
一个是等着降价,一个是等着收钱。
邓析是春秋末,郑国的思想家和革新家,他首倡「刑名之论」,操「两可之说」,被视为法家的先驱。他还被视为玩弄巧辩之术,开名辩一代风气,拉开了名辩思潮的序幕。所以又被《汉书》列入名家。他和孔子的年代大致相仿,要比惠施早近两百年,比公孙龙早二百多年。
故事里,双方找到邓析请教,其实邓析的话也没错,还包含辩证思维。买卖本来就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大家想,没有买哪来卖,没有卖哪来买,这就像老子说的,没有前哪有后,没有后哪有前。这对关系是同时存在的,爱恨是不是一对辩证关系呢?大家可以思考。
故事没有说后来的结果如何,而后来大多数人都把邓析的说法当成诡辩,其实这种看法未必确切。
我们继续一下,看能否找到解决办法,我们给富人家的代表起个名字叫阿福,这个要钱的起个名字叫阿三。
以前我们说过,像这样的事要经过一个谈判过程达成妥协,才能有个最终结果。那么双方是否谈判了呢?谈了,但是阿三要的太多并且不讨价还价,所以是没谈成,就是富人家属放弃了,不妥协。咱们知道,一次谈不成还会再谈,因为这件事最终要完成。所以,双方在等了一段时间以后,还会再谈。
这个最终结果会出现的,而且是降价。为什么?我们想一下,为什么阿三会索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