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感性的交给感性;属于理性的交给理性;最关键的,都交给自己,感性也罢理性也好,统统让她强大起来。
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
形象思维要想用好也不容易,思维能力不够,连观察都是散乱的。
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我们再补充一点关于长度的背景知识。
长度的单位从哪儿来的?古今中外用来测量长度的计量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古代的里、丈、尺、寸,英国还有英寸,现在国际通用的是公里,又叫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等,进制也不一样。
那么这些长度单位都是怎么来的呢?多长就是一丈?传说是尧舜禹的大禹制定的,他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据说「丈夫」一词就出典于此。
米作为基本单位是 1789 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法国科学院制定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当时是按经过巴黎的子午线的 4 千万分之一为 1 米,现在的「米是光在真空中于 2,9979,2458 分之 1 秒内行进的距离」定义的一米。
日常使用的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背后都有来龙去脉,了解这些,对我们理解相关概念和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合正课里的内容,这个问题还让我们有额外的收获。对学生而言,更加理解数学、几何上的点、线、面的概念,更加理解长度的含义,其实就是对度量衡的理解,从而还能加深对物理、化学等等其他学科里涉及的各种单位的概念的理解,像电压的伏特、电流的安培等等,看它们的定义,想明白,题就会做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花很少的时间研究概念,理解了,玩去了,何必浪费了四季的美景和闲暇时光。学习要举一反三啊!
思维本来就具有抽象性,所以,当深入到更深层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表面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已经显得不那么抽象了。因为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这就是对它们的了解加深了,感觉不那么神秘了,使用起来也有点思路了,这就是提高的过程。
我们下周就再深入一层,到思维的深层结构去看一看,它们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面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什么不同的处理方式呢?思维的深层结构又是怎么回事?逻辑思维要遵守哪些「规章制度」?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有什么关系?日常思维到底是什么?哲学思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