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挖原因,我们就需要反复问为什么。新员工小 A 在做某项工作时,被领导怒批一顿:「你为什么总是不按我的意思行事?」回家之后,小 A 也反省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按领导的意思行事?」于是他对这个问题通过画逻辑树进行深挖。
一开始找到的原因是「没弄明白」、「不想做这份工作」和「不会做」这三个。小 A 觉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时自己「不想做这份工作」。
于是他再进一步思考:为何自己不想做这份工作呢?答案有三个,分别是「没兴趣」、「不喜欢工作的方式」和「工作环境不好」。小 A 对这份工作本身是有兴趣的,对于工作方式也没异议。那么,最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工作环境不好」。
这里所说的「工作环境」具体是指什么呢?在人际关系方面,有「领导」、「顾客」和「同事」,但问题不在于此。于是他再想一想:除人际关系之外还有什么呢?终于发现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立场」。在项目上,小 A 自己常常也是一头雾水,却还要作为领导指挥别人,因此无法对派遣员工做出恰当的指示。
在这个案例中,小 A 画逻辑树的过程中每次提问「为什么」的同时就挖掘这一层的原因。但也可以首先网罗性地罗列原因,然后再去逐一分析。这两种做法哪种更高效,还要看情况而定。但它们都是通过反复发问「为什么」,来探究问题本质的。
在现实中解决问题时,有时难以把「 Where 」和「 Why 」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这个时候呢,不必硬把它们分开,混在一起分析反而能够得出有效结论。比如我们在分析「英语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可以绘制一个混合式逻辑树。在这个逻辑树当中,我们把「敏锐切入点在何处」与「为何会产生这个问题」就混合在一起。英语水平难以提升,主要是因为自身学习英语的动力很弱而且也没有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从这两个主要问题出发,再探寻原因,同样能够解决难题。
无论是单独深挖原因,还是在确定问题所在的同时做原因分析,大前提都是要「做到 MECE 」。一旦逻辑树的前几层出现重要遗漏,之后即使你多么缜密地深挖问题,都无法得出有效的分析结论。
学习要点:Why 是要反复问「为什么」,就能抵达问题本质。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