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节 完成逻辑三角形(第1页)

「逻辑三角形」,是对金字塔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概念化处理,和针对事实与逻辑间的平衡感进行可视化检测的工具。

同学们可以准备一张纸和笔,一起来画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表示事实的广度,三角形的高度表示「 So what?」和「 Why?」等逻辑的强度。只有底边足够宽,高度足够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才是一个充分的饱满的正三角形。

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对于「某员工通过积极销售取得了优秀业绩,因此应该予以升职」这一主张,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支撑主结论的根据却很弱,所以需要继续列举其它支持升职的事实,使其形状成为一个饱满的正三角形。只有使支持结论的逻辑三角形接近正三角形,该员工才有机会获得升职。

那不是一个正三角形又代表着什么呢?有些逻辑三角形事实很强大,但逻辑性较弱。这是不擅长或不习惯逻辑思维的人容易陷入的状态。它只是列举出事实,而最为关键的「因此,我想说……」却被遗漏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重要的是均衡收集事实,导出有意义的结论。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2个导出结论的方法吧。

导出结论的方法共有2个。第1个方法,是从「 So what?」出发串联逻辑。也就是从已收集到的事实入手,通过向金字塔结构的上方提出「 So what?」来导出结论。

例如:现在一家零食公司收集到了关于市场动向的事实。

近年,巧克力零食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相比于巧克力零食,消费者更喜爱曲奇零食。

从上述 2 个事实,就可以导出「巧克力正逐渐脱离流行」这一结论。

另1个方法呢,是从「Why?」出发串联逻辑。从主结论入手,通过向三角形下方提出「 Why?」,并用「因为存在这些根据」的形式将结论与事实相连接。

其实,只要逻辑通顺,无论从「 So what?」,还是从「 Why?」追溯逻辑,说服力都是相同的。反过来说,若只有一方逻辑通顺,则需要对事实或逻辑进行彻底调查。

再举个例子。对于「作为新员工,我该如何行动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商务人士?」这一论点,同学们可以拿出纸和笔,一起来绘制一个金字塔结构图。

如果我们通过提出「 So what?」向上追溯逻辑的话,得出的主结论是「延长加班时间」。

但是,若从主结论出发,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