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因果论:看见因果论的局限,打开思路,重获人生主动权(第1页)

引入

《涅槃经》里有一句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为我们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比如:

一个妈妈会认为,因为她教育的方式不好,所以孩子长大不听话。

一个学生会认为,因为他自己很有天分,所以高分考上了名校。

一个公司经理会认为,因为销售人员不够努力,所以公司销售业绩下滑。

西方哲学也很推崇因果,苏格拉底就说,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信念:我们得到一个果,首先就会去找它的因。

这是一种思考方式。但这种思考方式,一定是在任何时候都对我们有帮助的吗?它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性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想法和世界的关系。这涉及到一个新的理论学科,叫认识论。它研究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过程。

听起来有点玄,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上面这些案例。

理论

请注意在这些案例当中,多次出现一个词,叫做「因为」。这个词是在干嘛呢?是在发生的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关联。前面的一件事发生了,会导致之后的一件事情发生。比如苹果落地这件事,是由一个力量导致的,它叫做引力。这种解释方式已经变成了我们思维习惯的一部分。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件事跟哪些事情之间有联系?找出来。

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因果思维。

在这个例子中,「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这两件事,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因果联系。

但因果联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吗?不是的,它是我们头脑建构出来的产物。这是科学哲学的范畴,展开来讲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可以先从日常生活来讲,有一些被我们认为约定俗成的因果联系,可能是错的。有一本畅销书叫《被讨厌的勇气》,介绍阿德勒心理学,很好看。它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人在发火,为什么呢?他很容易建立一个因果联系说:我发火,因为孩子做了错事。建立这样一个联系之后,就可以把发火的责任放到孩子身上了。

「我不想发火,但孩子太气人了,我控制不住要发火!」

你看,用这种说法,他的状态就是被决定的,不可控制的。但就在这时,他忽然接到孩子老师的电话,他的语气立刻就变了,变得非常温和,满脸堆笑。

他的愤怒停下来了。直到挂了电话,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