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
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介绍了关于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思维规律。我们讲了,想法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命名,我们建构它们的因果关系,我们认为一个事物的变与不变,其实背后,都可以通过想法来调节。
今天,我们将正式开始第三版块的学习:通过思维升级,更好地与别人相处。我们首先来讨论人和人关系的规律。
关系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它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独立又相互具有联系的个体,他们之间互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形成任何的关系,都有一个基础,叫做“合作”。我们这节课,就来讲一讲,合作背后的规律。
“合作”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分工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品,几乎都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的关于 “铅笔”的故事。 一支铅笔看着挺简单,一根木杆里面有个笔芯,上面有一块铁皮圈着一块橡皮。但它诞生的故事却很不简单。
首先,铅笔的主体部分是一枝木杆。它是用一种叫做雪松的木材做的。木材上面有6层油漆,每一层不仅仅是蓖麻油,还有其他说不清的复杂元素。笔芯中的石墨还要加上黏土和石蜡,上面的铁圈是用黄铜做的,橡皮若是不同的颜色,还需要用到不同的颜料,我只知道红色的颜料,是硫化镉,至于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也不清楚。这仅仅是原材料,还没有考虑铅笔的复杂加工工艺。若细究,一支铅笔的生产,从锯木头和炼铁开始,涉及到的人力成千上万。
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日用品,却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合作。所以今天很少有人说,我可以不依赖他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事实是,如果不依赖他人,连铅笔都用不上。
换个角度想,你只要用一支铅笔,就已经跟成千上万人产生了关系,是不是很神奇?
讲到这里,我估计你会想,李老师你不是心理学家吗,怎么讲起了经济学,我不会是来错地方了吧。 其实经济学和心理学是一脉相承的。有人说,经济学当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心理学,也有人说,心理学当中,涉及到人与人关系的部分,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经济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妈妈让孩子上床睡觉,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说:你现在上床,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孩子一听,立刻放下手里的玩具。这其实就是经济学,孩子提供了一个商品,就是早睡的行为。妈妈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讲故事,来交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