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自我剖析:站在高处重新审视自己(第1页)

引入

有人写信给我提问:

和同事朋友亲戚相处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没话可说,常常话题到我这里就结束了。有时候想到关心的话,不知道怎么开口。

没有非常亲近的朋友,联系得比较少。在众人眼里都没什么存在感。

常常觉得很孤单,心里有很多话,没有人可以说。

这样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可以收到。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很容易。比如他说:「有时候想到关心的话,不知道怎么开口」。作为外人你会觉得:「直接开口啊,这有什么难的!」他说:「没有朋友,找不到人说话。」你觉得:「你真想找人说话,去找啊,约出来吃饭啊!」你替他着急。但是对他来讲真的很难,他说:「你不懂,我真的就是没办法开口。」

你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些关于「做不到」的想法,比如:工作中每次有一些新的挑战,总觉得自己肯定不行,往后退,看着身边能够积极进取的人,很羡慕。可是到我身上,我就会说:我做不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那么,挡在「做不到」和「能做到」之间的那堵墙到底在哪呢?它真的是能力的问题或者天赋的问题吗?不是,这堵墙,其实就在我们的头脑里。为了推倒这堵墙,你需要掌握一个思维工具。这个工具是一句六字真言,叫做:想法只是想法。

概念

我们上一期提到了认知三角。我们说,头脑中的想法对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其中,最常见的想法叫做自动化思维。

自动化思维,其实就是头脑中随时随地会产生的想法。有时候它是声音,有时候它是画面。当你听到这里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底什么意思啊?我还是不太理解。」——哎,你头脑里的这个声音,就是这一刻你的自动化思维。

为什么叫自动化思维呢?自动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它很快,是自动触发的,另一层意思是说,它是一个不自觉的判断,跳过了大脑的有意识的过程,做出来的判断。

心理学家卡尼曼把人的思维系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快系统,一个叫慢系统。你在晚上看到一条弯弯的东西,你的第一反应是:是一条蛇吗?这个反应很快,它属于快系统。你第一时间就要躲开。紧接着你才开始观察它,会不会动?具体长什么样子?然后你才发现,它不是蛇,是一段绳子。这个反应是后面出来的,它是一个理性判断的过程,属于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