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国民心理之总关键

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

我们通常讲中国文化是由儒道佛三教合流而构成的,当然,儒是不是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它当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有严格的教规教义,有一定的礼拜仪式。但从它对中国人以及周边国家的实际影响来看,说它是一种教也不算过分。如果我们不纠缠于这个名词,姑且称它是一种教,那么儒道佛三教合流构成中国文化这个命题,是可以成立的。三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因为它是两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儒家文化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当中,即「十三经」。《诗》《书》《礼》《易》《春秋》统称「五经」,其中《礼》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再加上《孝经》《尔雅》《论语》《孟子》。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孟子》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作为儒家经典,它们的传播本来就广。到了南宋,伟大的思想家、学者朱熹,把「十三经」中《礼记》里他认为最重要的两篇——《大学》和《中庸》抽出来,加上《论语》和《孟子》,合成「四书」,写了一部高水平的《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集注》成为科考的必读书。及至明清,更是成为八股取士的考题来源与答题标准,以至读书人识了字之后,别的书都可以不读,一定得先把《四书集注》背得滚瓜烂熟,否则就没有前途。自此《论语》和《孟子》更是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大约一百年前,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典籍,提到四书的时候他说:「六七百年来,数岁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书为主要读本,其书遂形成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

梁先生说,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