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1页)

老子的智慧

道是个难题

《老子》是中国传统中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大概也是被译为其他文字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古往今来,倒真当得起「说不尽,道不明」几个字。「说不尽」自然是因为各家注说层出不穷,种种解释令人目不暇接;「道不明」则是那么多的阐释,却总好像没能说透,让人意犹未尽,感到犹隔一层。

这「道不明」的,首先是「道」。《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却始终未能定于一尊。就是《老子》本身,也是云里雾里。比如《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所谓「恍惚」,就是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意思。但这个「道」却非常要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那「道」的作用和功能就大了。《老子》自己也意识到「道」难以言说,书的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说出来的「道」就不再是那个伟大的「道」了。《老子》这部书中点出「道」是一种玄虚缥缈的存在,「道」很重要,因而需要理解、把握,可是能说出来的、能表达出来的,却一定已不是「道」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化用李宗盛的一句歌词来说:「道它是个难题。」

确实,要给「道」下个明确的定义很困难,它本来就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表述,可以包涵各种可能。比如各家有各家的「道」,唐代的古文大家韩愈,反对佛教和道家,要重新张扬当时已很衰微的儒家,写了一篇大文章《原道》。在这篇文章里,韩愈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说「道」是「虚位」,而「仁义」是「定名」。「定名」就是有确定意义的概念,而「虚位」则是空框式的虚涵的概念,实在的各种意义都可以填入其中。对儒家来说,「道」的真实含义就是「仁义」。这样的想法,其实庄子早就有了。《庄子》中曾提到「盗亦有道」,借用了儒家的一套范畴来讲强盗的「道」:事先能判断应否行动是「智」,能预测出财宝在哪儿是「圣」,行动时一马当先是「勇」,事成后撤退在后是「义」,最后分赃平均合理是「仁」。庄子的这番总结出人意料,不过也可以启发人们「道」这个名头,不仅看它貌似的堂皇,更要看它实际的运作如何。

回到老子,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究竟是怎样发生作用的,由其实际的作用,或许可以确认它的存在和特点。

世界的二元

「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