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魏晋风度的先声

之前我们谈到在东汉末年出现了清议的风气。清议的核心是品评人物,议论政治得失。直到现在,我们都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社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官做的大小。但在汉末清议环境中,一个士大夫的声望、品行和才能,不是由他的官位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能否得到清议的肯定。「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汉末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

在这种背景下,评论家便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他们对一个人的赞扬与贬低,往往带有一点儿预言的色彩,对当时的士大夫舆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家非常熟悉的许邵,他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典型的人物品评。许邵就是当时著名的评论家。这些评论家往往是士大夫中公认有识鉴之明的人物,他们的权威性来自评议的公正、准确及富有预见,而不是仰仗官员的身份。如著名的评论家郭泰出身贫贱,后来也谢绝做官,他去洛阳拜见士人领袖李膺时,深受李膺的赞誉。当他离开洛阳返回故乡时,据说送行的车辆达上千辆,郭泰与李膺一起坐船过河,后面送行的众人望着他们两个,以为是神仙中人。郭泰死后,墓碑的碑文由著名学者蔡邕撰写,蔡邕自称平生给其他人撰写碑文,都因为需要夸大死者的德行而感到惭愧,只有给郭泰写的碑文是问心无愧的。

正是由于清议的涌动,使得士大夫群体中出现了一套与官方不同的人物评价标准。当时敢于反对宦官或德行高尚的人被称为「清流」,能得到士大夫的推崇;宦官和因依附宦官而掌权的官僚,虽然身居高位,却受到士大夫的鄙视,被称为「浊流」。清议之中,士大夫也互相标榜,出现了「三君」「八俊」「八顾」「八及」等名目,其中最有声望的人之一便是之前提到过的李膺。李膺是八俊之首,当时人评价他是「天下楷模李元礼」,因此有很多人想拜访他。不出名的人如果能进李膺的家门,被称为「登龙门」,一下子就名声大噪。于是李膺家永远门庭若市,排队等候的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李膺家的守门人只有遇见有名望或与李膺有亲戚关系的人才进去禀报。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