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中的秩序观
打开《资治通鉴》,想要对它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问题是司马光最基本的政治思想是什么。上一讲已经提到,《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是为治政提供一番见解,那么他自己有没有一些最基本的观念?
打开《资治通鉴》第一页,第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讲的就是公元前 403 年的「三家分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一般以这个事件为分水岭,把秦朝统一之前的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在此之前称为春秋,之后称为战国。在这句话之后,司马光又发表了一篇长篇大论,提出了自己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评判。
《资治通鉴》使用这样一种开篇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窥探到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最基本的政治观念。概括来说,司马光是一个非常重视秩序的政治家,而整部《资治通鉴》中,都体现出「良好的政治必须以良好的秩序为基础」的思想观念。
如何从《资治通鉴》的开篇中读出这样的思想?我们先把第一句话做一个分析。大家来看这句话,「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之前提到过《资治通鉴》是接着《左传》往下写的,如果拿这句话和《左传》去对比,会发现司马光并没有做到和《左传》之间的无缝衔接,中间是有历史空当的。《左传》最后在哪里结束?结束在公元前 453 年的三家灭智伯,如果《资治通鉴》接着写,那么这个历史事件在《资治通鉴》里面有没有呢?有的,但是却被司马光用倒叙法放在了后面,而非开篇就讲三家灭智伯。第二个问题,这句话的内容是任命了三个人做诸侯,是谁任命的?这句话的主语在哪里?其实第一句话没有主语。这么经典的一部作品,开篇写的第一句话却没有主语,这是连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都不会犯的错。那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是司马光的疏忽吗?当然不是,司马光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开篇的。
这其实是儒家经典《春秋》当中常见的笔法。「初」就是初次,是刚开始的意思。在《春秋》里,运用这种笔法往往不仅代表一个事件开始、一个新的现象出现,还意味着不是一个好的开始,是具有批判意义的。如果我们一定要补足主语,就是谁有资格把三位诸侯的大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