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继续浙东运河之旅。
浙东运河出了绍兴城以后,往东进入上虞区境内,运河在上虞要与浙东地区的一条大河曹娥江相遇,过了曹娥江后再往东走三四十公里,运河与余姚江汇合,从钱塘江南岸的西兴到这里全长约 250 里的基本是人工河道,从这里往下游经余姚到宁波,会在宁波老城的三江口与奉化江合流,从那始称甬江,然后东流入海,这段是以天然河道为主,也有部分人工改造工程。
上虞到余姚这一段,是浙东运河上地理环境最差的一段,因为不同河流之间的高差,还有海潮的影响,往往船只特别是运盐那样的重船的通行效率很低,所以沿途修建堰、坝、闸、埠、斗门等一些水利设置。而且运河航线进入曹娥江以后,不只一个去向,穿过曹娥江后也不只一条航道,而是分为浙东运河上虞段南线和北线,以南线为主航线,在不同的地点与余姚江会合,按照康熙年间著名的余姚籍学者黄宗羲的记录,北线较南线近十里。南路各堰挽舟设辘轳,北路则徒手拖拉,可见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水运网络。
曹娥江到今天也不是一条老实的河流,因为地势和上游水土保持等问题,曹娥江是浙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一条河流。浙东地区的较大的河流主要以所在行政区命名,比如余姚江、奉化江、甬江,曹娥江的上游一段过去叫做剡溪,也是因为处于剡县也就是今天的嵊州境内,或许你听过「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徽之就是坐小船,沿着剡溪逆流而上去剡县寻好有戴逵,最后留下「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潇洒身影,而下游的一段过去称小东江。
那为何后来称为曹娥江呢?
这要说到当地一个著名的传说,就是东汉孝女曹娥的故事,按照《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就是有名的「曹娥碑」,以表彰曹娥的孝烈。从宋代以来历代许多帝王都对曹娥的事迹大家褒扬,不断加封,她也被尊为护佑一方的神灵这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屈原和南方沿海的妈祖信仰,她生活的地方改名曹娥镇,她所投的江也改名了,就是曹娥江。
</p>
<p><script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