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如何克服数理化等几科公认难学的科目?(第1页)

之前的课程,我们是从微观层面上讲具体的提分的点,比如怎么用卷子提分,怎么刷题一类。但是我们认识一件事情,不仅要有微观角度,还应有宏观角度。最后两次课了,我们就从宏观角度,来说说提分这个事情。

要想提分,必须守序。就跟种庄稼一样,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出苗,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是有个次序的。我常和家长们讲,孩子上小学时要把学习习惯养好,上初中时要把学习兴趣打开,高中时要把学习志向(注意不是「志愿」)想好。

这个次序是不能乱也不能滞后的。我发现不少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仍没养成,那学习肯定好不了。到了高中,本应沉下心来冲击高考了,可人家偏又兴趣来了,今天看本历史小说,明天又要看战争巨片。这可怎么办?高中时,这一辈子究竟想要干什么都没想明白,胡乱报个志愿,欠的这个债,又要在大学期间偿还。那会又该郁闷了,迷茫了。所以,我常跟家长们说,一个好学生的正常路径,就是小学习惯,初中兴趣,高中志向。

要想提分,必从名师。这个道理不用多说吧?老话讲「名师出高徒」嘛。我研究学习方法这个事情,自然少不了跟一线教师打交道。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因工作关系,我听过不少「同课不同师」的示范课。所谓「同课不同师」,就是同样的内容,两位老师各讲一遍。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一课,由重点学校的老师上一节课,再由某位普通中学的老师讲同一内容。说实话,重点校的老师,讲的还真是不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听课老师们的普遍感受。那么,所谓「名师」,是不是就一定要来自名校呢?若从提分这个角度看,倒也未必。为什么?因为名校的老师们,已经是习惯跟好学生打交道了。而一般学校的老师,和学困生打交道多。而要提分,优秀生固然也有提分的需求,但学困生提分的需求恐怕更大。把优秀生教好了,是本事。把学困生的成绩提高了,那更是不容易。所以,重点学校的老师也好,普通学校的老师也好,都是我们学习上的名师。

要想提分,必翻「大山」。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迫使我去思考一些一线教师没有机会去思考的问题。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吧。下面,我就讲讲我这「或有一得」吧。

第一,迈好几个过高的台阶。仅就学习而言,从小到大,有几个台阶挺高的,一定得迈好,否则非摔在那儿不可。第一个台阶,是幼升小。老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个转变之大,远远超过了成年人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