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论语》二十篇,第一篇是什么?「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句话是什么?——「学而时习之」。
在古人看来,学习这件事本来就是由「学」和「习」这两部分构成的。从字面上看,学与习并列,似乎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一线师生则多次强调,复习得占一多半时间。也就是说,除了上课,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中,一多半时间都花在复习上了。记得多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出过一套教辅书,叫《第三次学习》。意思是预习是第一次学习,上课是第二次学习,自己复习,则是第三次学习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复习场景,大致有三个:
(1)每天的复习,或可称之为「小复习」。
(2)学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的复习,或可称之为「中复习」。
(3)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前的集中复习,或可称之为「大复习」。
不同场景下的复习,采取的复习方法是不同的。就好比做饭时什么时候用生抽,什么时候用老抽,是有讲究的。不讲方法,苦功也下了,效果还不好。先看看「小复习」场景下的提分方法:
方法一,「趁热打铁」法。
就是在每节课后,立即复习。
北京市育英中学的徐健同学,他化学原本是在双休日复习,因与上课时间已隔了好几天,印象不深了。后来听从父亲的建议,改成当天复习甚至课后复习,效果大为改观。比如,硫和硫酸这块内容,老师一般用两节课讲完。那么,第一节课后,立即「趁热打铁」,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记「硫的性质」、「硫的化合物」等。第二次课后,也立即背诵「硫酸、硫酸盐」「硫酸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徐健同学说:「别小看每次课后就记那么 5 分钟,可效果要赶上以前的 25 分钟。」这段话用数字公式表述就是:
课后复习 5 分钟>数天后复习 25 分钟
当然,我们不是让大家不休息一味学习。只是换个方式。课间 5 分钟回顾一下,最终会让你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方法二,想写结合法。
就是在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复习时手脑并用,边想边写。
日本有一位「网红」家教永野裕之老师,曾经「一对一」辅导过 500 多个学生。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颇见实效的「永野式复习法」(详见《东大教授教我的学习法》一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