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学在课文里学过《少年闰土》的故事。闰土是作者鲁迅儿时的玩伴,他会在雪地里捕鸟、在海边捡红红绿绿的贝壳,还会在月光下捏着钢叉刺向偷西瓜的猹[chá]。少年鲁迅十分佩服这个聪明、勇敢、见多识广的朋友。
但实际上啊,闰土的故事还没完呢!二十多年后,鲁迅回到阔别以久的故乡,见到了中年时期的闰土。这时的闰土已经被生活摧残得不成样子了,他见到鲁迅的第一眼,就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
儿时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被封建礼教从中间隔了一层厚厚的墙壁。
在鲁迅的笔下,还有很多类似的人物形象,比如阿 Q、祥林嫂、孔乙己等。这些清末民初的底层老百姓,生活艰辛,思想麻木。鲁迅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是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以此来批判封建礼教和旧传统。
鲁迅本人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著名的反封建斗士。他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以笔为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等。
鲁迅的作品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家叶圣陶也这样评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1925 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 年 3 月 18 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行为,结果遭到当局的迫害,远走厦门避难。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创作于 1926 年,原名为《旧事重提》,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 10 篇散文。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是指鲁迅先生在中晩年回忆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物。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接下来,我将分为三个部分,为你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