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典电影(cult film)之英语名称中的 cult,是「秘教、祭仪、狂热信仰」之义,揭示了观众在对影片仪式化的反复观看中体现出的欣赏、膜拜与宗教般的信仰体验之间的类似性。这大概也能解释在邪典电影体系中,为什么对人类宗教和信仰本身的探讨会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主题类型——对宗教崇拜的探讨和呈现,使影片本身更容易成为被崇拜的对象。
邪字何解:类乎宗教的虔信体验
从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1964),《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Rex,1967)到联合发起了艺术上 「恐慌运动」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和费尔南多·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l)的诸多作品,此类影片扮演着主流社会观念的「局外人」,对已成建制的、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或审思、或反叛。
神秘的仪式往往成了这类影片的重要元素;
边缘和异端往往是它们的主要声调。
俄裔智利导演佐杜洛夫斯基当属此中圣手,其作品《鼹鼠》(El Topo,1970)成了午夜电影最经典的代表,被痴迷的观影者描述为「为被选中的灵魂开启顿悟」。其后完成的《圣山》则更为大胆,对主流的人类宗教表达了系统性的怀疑,还提出了作者自己认为的通往信仰的替代途径。

影人说剧情
一个形象类似耶稣的小偷,在一个怪异的世界游荡,遇见了一个神秘的向导,并通过他认识了七位有权有财的人,这七人每人代表着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加上向导和助手,他们一共十个人,放弃了身外之物,共同寻找心目中的「圣山」,寻找有关不朽的秘密。
佐杜洛夫斯基将自己的作品填满了宗教隐喻、塔罗秘符和远古仪式。《圣山》故事伊始,酒后昏睡、身上停满苍蝇的主人公,就与塔罗牌中的「愚人」图案一同出现。他被孩子们绑在类似十字架的木架上用乱石砸醒,告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