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昆虫,梦见自己是人并且恋爱了的昆虫。但是现在梦已终结,这只昆虫醒过来了。」——科学家赛斯·布朗多

科研有风险,实验需谨慎
变态科幻恐怖片作为邪典电影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对未知又突飞猛进的科技文明产生焦虑和怀疑。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让理性主义思想渗透社会各大领域。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总希望靠理性来征服世界。然而科学发展让人们大展身手的同时,却也增加了危险系数。「科学加(家)怪物」成为重要的恐怖元素搭配,自 30 年代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和《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32)开始,就已在银幕上展露出科学之不可控带来的悲剧。
此类影片的实验对象在转变中逐渐丧失人性的过程令人战栗,这是对现实的夸张呈现,却也表明虽然这些发明给世界带来不安,但真正恐怖的是拥有这种创造力却有意无意走偏的科学家们。正如「弗兰肯斯坦」并非指科学怪人,而是造出怪人的科学家的名字,导演们通过恐怖片的形式表达出担忧:不要让科学家偏离了原本要造福人类的初衷。
58 版未发生基因融合而是粗暴换头,尽管如此黑布遮盖下的苍蝇头套还是制造出惊吓效果, 且科学家的复眼主观镜头惊为蝇人!
「变蝇人」系列即是表明失去控制的科学技术会将人变成其发明的牺牲品的绝佳案例。1957 年,乔治·朗格兰发表了科幻小说《苍蝇》,讲述科学家研制出隔空移物的分解重组传输机,亲身实验时发生意外事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