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北的一个小镇,之所以叫古城是因为南宋抗金,建了一座古堡,名由堡起。
如今岁月更替,堡子破败,成了几孔破窑洞。
但祖祖辈辈你传我,我传你,大家都认同了这地方,成为共同记忆,这块地界就一直称作古城了。
它处在黄土高原的腹地,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再加上气候常年干燥,所以到处都是干土。
有些人活到老都不会洗一次澡,身上痒了,就脱了汗袒抓一下。
至于经济作物,地里种不成啥庄稼,要不是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可以外出打工,这里的日子又回归原始。
小镇统共一万来人,分布不集中,镇子里主要的街道周围有几个村庄,其余的都分布在大山深处的疙瘩沟里。
这里自古就是挨饿受冻的地儿。
时间在往前点儿,这里经常饿死人,因为吃不饱,什么草根树皮都紧着啃,真正的西北老农。
十七八的大少年没衣服穿,裹块烂毡布,见了村子的女人就躲。
那时女人们也极少出门,有两口子穿同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住的更简单,就在黄土山上挖个大窑洞,泥个土炕,过活一辈子。
这里原先日子就是这样过的,祖辈挨饿受冻都麻木了,也很少出的外地去,更不知道外边是咋样,在狭小封闭的地方将自己圈起来,反正就穷!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这里日子才好转,但还有人偷鸡偷猪什么的,进入新世纪后镇子的土路上才开始出现汽车。
住在大山里的家家户户开始搬出大窑洞到离水源近的川地里,修新房,买小车,奔小康。
到现在村里的老汉动不动衔根老汉烟扎在人堆里卖弄知识:“共产党真是厉害哩,让我们老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这里随便一件小事都能整成大新闻。谁家的孩子读书好,或者出门挣到小钱,村子里的女人都能讨论半年。
到现在依然这样,拿个手机在村头卖弄,反正男人都外出打工了,一堆婆娘弄完地里的活儿也没事干,就站巷子里扯闲话,要不回家看孩子不顺眼,打一顿出出气。
要是运气不错,还能逮到个不错的笑话,哪个扫货在外边被汉养或是在偷汉。有了这消息,这一年大家都高高兴兴的,见了面蹭两句,增进下彼此感情。
“哎哟,你最近咋样?”
“还成,家里事儿多。”
“你不知道那谁谁撒?在……”
说到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