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古人曾有着“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现在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先生希望你们早些立下志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要碌碌无为地混过一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负青春好年华。”国有成看着教室后面落座的阿布扎,阿布扎下午已经主动地到教室里来听课,这是他进步的一个侧面,国有成冲阿布扎点了点头。
国有成继续讲道:我们除了有远大的志向是国家富强,我们还要有谦让的品行。有一次,王羲之与好友来到奉化一带游览,住在一个小客栈里,听到当地的兄弟俩为了争夺家产,而互相斗殴,以至于受到法律的制裁。王羲之看到县里贴出的榜文以后,对孩子们详细地讲了这件事。随后他写下了“敦厚谦让”四个大字,儿子们看过以后,不知道父亲所写大字的用意,王羲之告诉孩子们:敦厚者,庄重朴实也;谦让者,厚人薄己也。为人处世,以德为本,人和为贵,于是应该退让三分,你们应该学习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的精神,有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兄弟们。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内外和睦,敦厚谦让。如果你们悖逆争利,必会为人所不齿,切记。
王羲之让孩子们把“敦厚谦让”的四个字拿去临摹。要求每个孩子每天临写一字,每个字写五遍,并把这四个字牢牢的记在心中。这一段,他发现有的孩子调皮,经常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将同学惹哭,于是,才讲了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听。
国有成还讲了一个名人育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和苏轼有关。苏轼写过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苏轼因为写诗讽刺朝廷被贬到湖北黄冈做了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名以上的闲散职务,苏轼可以有时间和孩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一次,父子俩谈到了鄱阳湖畔的石钟山的名称由来。
苏迈从父亲经常看的《水经注》里找出许多种说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苏轼觉得苏迈的说法有些牵强附会,他认为应该实地考察以后,才能得出结论。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的真假,不能人云亦云,或者光凭书本的几句话就下定结论。探究问题的本质,需要扎实可信。
名字由来的这个问题直到五年后才有了答案。苏迈到江西省鄱阳湖的东面的德兴县担任县尉,四十八岁的苏轼送孩子到湖口,父子二人乘着小舟到山的绝壁之下,沿着山脚寻找。
在一个地方,听到一阵阵的高扬清畅的声音,好像钟鼓击打一般,不绝于耳。原来这里的山脚下的时候都是石窍和石洞,这些石洞受到水流的撞击,发出不同的声响,父子俩这才明白“石钟”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