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打断洋人讲维新,重开讲题说海洋(第1页)

雍正时期,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古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大门关闭了。

在雍正朝,全国天主教堂约300座,受洗教徒约30万人。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初年,驱赶内地耶稣会士到澳门、封禁天主教堂改其为“天后宫”。

浙江巡抚李卫在雍正帝支持下,写下《天主教改为天后宫碑记》一文。文章里面讲把天主堂改为学宫,尚有普及教育的正面作用,而将天主堂改为天后宫,两者都在供奉“明神”,没有本质的不同。

洋神父讲得这件事,国有成知道,这是历史记载的真实事件。得亏都是洋教的事情,这位神父对教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数家珍”。

马修神父停顿了一会儿,似在默默地祷告,然后再接着说:乾隆朝时期,英国大使马戛尔尼率领使团访华,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中西交流的通道。

这件事发生的始末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等一行九十二人来到中国。英国使团的使命是“交使通商”。乾隆皇帝却以为是来向他进贡祝寿的,称英国使节为“贡使”、礼品为“贡品”,并在使节车船上插着“英国特使进贡”的旗子。

马戛尔尼使节团队由圆明园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帝八十三岁寿辰庆典。经过京郊万里长城的时候,马戛尔尼等人深感震惊和钦佩。在避暑山庄的万寿庆典上,英使会见乾隆帝的礼仪成为争论的焦点。清朝要求马戛尔尼行三跪九叩礼,下跪表示英国的“归降”。马戛尔尼只同意行单膝跪礼。马戛尔尼递交了英王用英、法两种文字书写的表文,要求英国派代表常驻北京。

乾隆帝认为:此不合天朝体制,断不可行。马戛尔尼还要求: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经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个买卖货物的洋行,并在舟山、广州附近划一个小岛为英国商人存放货物等。乾隆向英王发出回书,对英王的上述要求,逐条批驳,断然拒绝。这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失败。

嘉庆朝的时候,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绝,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

嘉庆帝以英使拒绝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被降旨:“该贡史等即日返回,该国王表文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