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国有成从来不提,那震似乎从国有成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品行。
千百年来,古之君子遇到困难,都会直面困难,迎难而上,报着不退缩,不气馁地拼搏奋斗精神。恰当地运用智慧——一条门路走不通,换条路继续向前。
只有这样的人才可称为君子,先前他老觉得国有成不懂规矩,事事与上级对抗,直到今天,他才了解国有成内心真正的想法。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那震的眼界与想法确实比一般人看得长远。尤其,他的某些建议还在学了半辈子圣贤之道的国有成之上。
国有成对那震经商感到意外,假如眼前的年轻人从政为官的话,定能为百姓谋福祉,为江山社稷开辟一条智慧之路。
二人的婚姻,虽说玉兰不同意,但那震从没有强逼强迫自己的孩子。
国有成欣赏那震身上没有八旗贵族身上的傲气,也没有讨债似的盛气凌人,更没有没有贵族子弟惯有的纨绔之风。
那震的浑身洋溢着贵族们身上不曾有的谦卑。他说话有条理,分析问题透彻,玉兰跟着他,以后是不会吃亏的。
翁婿二人就其它细节又商讨了一番,确定下过了夏季开办私塾的事情。
国有成准备过几天就租下房子,开起私塾。
那震却说:“现在马上快到夏季了,孩童们热得受不了,你可以先交了定金,租下房子,然后置办书桌椅子,等过了夏季,您再开起来,这样招的学生会多一些。”
国有成觉得那震的话在理,那就过了夏天再说吧!
英雄惜英雄,文士敬文士,两个人越谈越觉得彼此心灵上的相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上都有见识上的相通。
于是,国有成一扫先前之不快,并对那震的看法由此改变。
他觉得玉兰可以托付给那震,从品行、思想方面来看,未来的女婿都是八旗贵族里的佼佼者。
两人交谈甚欢,不知不觉之间,已临进傍晚。国有成想留那震在家吃晚饭,却被那震婉言拒绝了。
此时,正好南屋的张五峰收工回来,国有成请张五峰送一趟那震。
玉兰在屋里看着那震出了院子,刚才那震与父亲的谈话她听得真切,那震处理问题的思路开阔,当她听到那震说要资助五个上不起学的孩子时,内心不禁一动。
开办私塾,自然希望招收的学生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获得教育与经济的双丰收。看得出,那震想到了父亲新办私塾不可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