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慈爱获大家认可,知己探望诉说衷肠(第1页)

下午放了学,国有成将学生们送至学堂外。

每次学生们上学、放学,只要国有成得出空闲来,就会站在院子大门口,一个个的目送孩子们前来和离开,这是谦德学堂与其它私塾又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它的私塾从不在学堂门口接送学生。自从学堂开办以后,国有成一直奉行接送学生的习惯。

他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先生尊严,更没有摆出一副高不可攀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形象。这是谦德学堂里除了不用竹鞭教训学生又一种不同。

学堂的学生仅有两三位家境中等,其余的都是贫寒子弟,国有成并不因为学生家境的好坏而放弃对学生们的尊重。就连孩子们也觉得国先生慈祥友佳,从不大声地呵斥学生。

孔子说过仁,国有成把仁爱祥和也用在了学生的身上,学生们回家后与邻居小伙伴一同分享彼此心中的先生形象,尤其是行礼、走路、坐姿等规范的教育方式,在谦德学堂的孩子们纷纷受到邻居小孩们的羡慕,不被老师责打,不被老师罚写几十上百遍的抄写,老师还在学生门口专门迎接,在他们幼小的童年里,这种慈爱、亲和的先生,他们还从未听说。

这些孩子们纷纷吵着嚷着,回到家里向父母倾诉,谦德学堂的学生不挨打,还能每天听讲故事,在他们眼中,能在谦德学堂上课如同古代神话里的神奇古堡游玩一般,既能学习知识,还没有学习压力。

家长们觉得好奇,听过几次课程以后,也觉得国有成的教课方式新鲜,并且是对古圣先贤教育方式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也向谦德学堂提出要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这里来。

国有成不是不想收,目前占据的院落里的大堂屋只能坐下三十名学生,院子的另一间屋子烧火吃饭,还有一间屋子用来做国有成和阿布扎的临时休息之所,除此之外,院子里再没有多余的房间了。

谦德学堂的每位孩童收的费用并不高,并且如果再扩招学生的话,还要另租院落,购买一应板凳桌椅,还要简单的布置,况且一位先生授课肯定不能照顾这么多的学生了,房屋租赁费、聘请老师费用,学生文具等等杂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国有成婉言谢绝了更多的家长要求,等到他有了更多的银两,再扩招学生吧,目前的孩童已经不少了,他想把这些孩童个个的教成“精雕细琢”的“精品”,具有独立思考的人格,具备古之君子的品行,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最终成为博学多专的国之栋梁。

国有成知道,要想把这些孩子教授成他想象中的君子,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