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德学堂的院子里种了两颗树,一颗梧桐树,一颗石榴树,而今过了初秋,每天都会落下叶子来。
国有成拿起扫把认认真真地将每篇落叶打扫干净,并在孔子像前和“文昌帝君之神位”的牌位前各点了一支檀香。
做完这一切后,他又在邻屋烧了多半锅开水。等水开了以后,他将锅盖错开了一条小缝。这才来到学堂门口迎接孩子。
这些孩子们都是自己走着上学,从没有一位家长送孩子们上学,有的孩子怕耽误了时间,一边跑,一边进入了课堂。大部分们的学生都对站的笔直的先生行过礼后,才走进学堂。偶尔有的学生做的姿势不标准,国有成也不计较,等到孩子们全都进了学堂,他才将院子大门轻轻地掩上,回到学堂。
国有成领着孩子们先对孔夫子行礼,然后国有成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谨篇。
待孩童读过以后,国有成没有马上讲课本,而是同孩子们讲述了古代的礼仪。
国有成站得笔直,面对学生声音洪亮,他娓娓道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古人们认为“礼”是规,是天地间的自然之道,也是治国的法规、律条,同时还是根治祸乱的根本。同时,“礼”也体现着做人的德行,是人们一种道德修养。“仪”是矩,是准则,是治国和做人的尺度。礼仪融合在一起就是种种仪式的概称。古代的君子将“礼仪”当做道德的规范。君子们常把修齐治平当做人生信条,通过礼仪展现内外在的人格体现。
我们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就首先要知礼懂礼,春秋时代的古礼分为祭祀、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大类,这五类礼仪每个种类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作为相应礼节的仪式。
礼有三本:祭天地、祭先祖、祭君师。先生的家里一直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古时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把各种礼仪融入到生活当中,使礼仪渐渐地成为生活的风俗习惯。
国有成扫视了一眼学堂,学生们纷纷坐得端正,全神贯注地在听先生讲课。
国有成继续说道:三皇时期就产生了礼仪,神农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仪方式,经伏羲、轩辕、尧舜、周公等加以修缮,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才奠定了极为完善的世袭礼仪制度,比如《周礼》就是成书较早的关于礼仪的系统性著作。
《周礼》是儒家的经典学说之一,书中的思想内容,既有法家,也有儒家政治理想成分,同时还涉及理财之道等。从内容上看,《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