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书法故事引人入胜,洋人报酬买煤取暖(第1页)

宋朝的释敏传,纸笔不问精粗,写起书法作品来,飞笔好像蚕吃桑叶一般,刷刷刷,片刻千字。当国有成用了形象的词汇形容时,学生们有的也模仿了先生的口气。

元朝的书法家康里巎巎音挠)一天能写三万字。说到这个蒙古族的书法家,他也在翰林院里待过,做过翰林学士承旨。他写起书法来,笔走如飞,是有名的快书手。康里巎巎每天下班回家以后,要写过一千字才吃晚饭。可见他是特别用功的,并且十分的珍惜时间。

康里巎巎博览经史,楷书学习虞世南,行书、草书学习王羲之和钟繇。他的书法被明朝的解缙学士称赞为“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当然,不论是康里巎巎还是赵孟頫、朱之蕃等人,他们写书法的快绝不是马马虎虎,而是精熟敏捷。我们不要听了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们练习书法就一蹴而就,这个是不行的。

练习书法需要耐心和细心。明朝的宋濂,能在一粒小小的谷子上,用毛笔写上十几个端端正正的小楷字,他是中国古代最细心的书法家之一。

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端劲古雅。宋朝书法家大多不能写楷书,只有司马光、欧阳修、蔡襄等人善于写楷书。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卷数多达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是中国历史史籍中的皇皇巨著,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方才完成。

这些书稿全部都用楷书写成,没有一个潦草的字。在刻印之前,司马光奉命重新校订全书。参加这个工作的,就有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他被司马光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全书没有一个潦草的字体,在当时全用手工书写的年代,却是是一个奇迹。

东晋时期的王珉,他从早上写到晚上,写完了将近十三丈的白色生绢纸,没有一个错别字,赵孟頫写的《法华经》,从头至尾七万多字,没有一个字不和笔法。

唐朝的怀仁和尚,是一个特别认真地书法家。贞观年间,玄装法师到印度取经,过了十七年才回倒长安。他翻译佛教经、律、论三藏重要典籍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为表彰此事,专门撰写了《三藏教序》。李治当时为太子,也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记》。弘福寺的和尚怀仁法师,受命从公众所藏王羲之两千多副真迹中,按照李世民父子的字体,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个的找出来,钩摹、拼合。怀仁和尚用了二十年时间才告完成,写完之后,刻成石碑,此碑叫做《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这块石碑现在立在西安。

明朝的书法家文征明对书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