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足球在上个世纪的发展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是匈牙利和苏联,那么在荷兰和联邦德国开始引领潮流风尚之后,东欧足球的执牛耳者就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尽管以内德维德和波博斯基等人为首的捷克黄金一代,已经成为了不朽的传奇,但论成绩他们还无法与前辈帕年卡、昂德鲁什等人领衔的76一代相比。
1976年的欧洲杯在南斯拉夫举行,拥有半个主场优势的捷克斯洛伐克表现地令人信服,击败如日中天的联邦德国令其冠军成色十足。视进球如拾草芥的内霍达,发明了“勺子”的帕年卡,早期的后场多面手昂德鲁什,一个个星光熠熠的名字将捷克足球推向巅峰,他们打破了西欧列强对德劳内杯的垄断,但如果像当年《法国足球》一样将水晶之国的成功定义为“冷门”,那么无疑是有失偏颇的。
作为最早参加世界杯的球队,捷克斯洛伐克在60年代就已经是国际足坛的狠角色,首届欧洲杯季军和赫尔辛基奥运会亚军显示了捷克足球的不凡实力,两次世界杯亚军的成绩在整个东欧足球圈内可谓首屈一指,在橙色风暴席卷全球之前,无冕之王的头衔属于捷克斯洛伐克。
就在捷克人高举德劳内杯并在1980年奥运会上封王之际,东欧足球的另一股势力正在波罗的海沿岸蓄势待发,他们的领路人是先后效力过尤文图斯和罗马的博涅克、以及世界杯上的进球机器拉托。绰号“铁军”的波兰队在属于他们的黄金十年中两次夺得世界杯季军,除了在国家队呼风唤雨,博涅克在尤文图斯和罗马都取得了成功,夜战之王是斑马军团连续夺得优胜者杯和冠军杯的关键球员,波兰球星与普拉蒂尼的组合在那个年代罕逢敌手。
当波兰足球人才凋零、逐渐沦为欧洲二流时,老大哥苏联重新成为东欧足球的旗帜。别拉诺夫在大赛中的表现低于预期,达萨耶夫作为门将对比赛影响力有限,略显平民化的苏联队能够在这一时期重新逐鹿欧洲之巅,靠得是出色的战术素养和团队精神,战术大师洛巴诺夫斯基对球队的贡献不容抹杀。
在东欧剧变、华约解散之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等队除了用成绩说话之外,他们还在技战术领域积极革新,洪荒年代的东欧足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1976年的那支捷克斯洛伐克队采用了一系列当时足坛的“前沿科技”:拥有“勺子”专利的帕年卡是那支球队的深度组织者,内霍达除了可以进球也能在前场实施扫荡,而昂德鲁什的出现则标着着多面手将成为未来足球的发展趋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