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有时温暖(第1页)

出门不易,行路难。

打架的事情过去后,他们换了个地方,渡过了最初的几天担心,发现那几个混混根本没有来找他们,渐渐地也就放心了。

之后,他们更加万分小心,因为混混到处都有,自那以后他们睡觉都会谨小慎微,生怕在睡熟的时候遇到类似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难了。就连师傅常翻身都时常感慨,再这样下去,还不如回家种田。

那段时间不像头几年那样,城里人的思想转变的比较快,觉得修补那些盆盆罐罐还不如买新的。正巧那时候城里的人都在大肆购买生活用品,哪里还会去花钱修补。

生意大多只能在农村里找,可是农村的人很少有能拿得出钱的,大多就给顿饭吃,几个正在发育的小伙子压根都吃不饱。

下过雨之后的村路难行,泥泞的道路黏糊糊的,破烂的鞋子除了要遭受泥水浸入的风险,有时候甚至整只鞋都留在泥潭里。

一起来的几个小伙也都萌生了退却之意,受够了成日的提心吊胆,受够了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最初的他们都跟常国和一样,心里对外面充满期待,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无情打击。

常国和的内心也动摇了,为此特意写了一封信到乡里的邮局给三哥寄过去,想问问王仁贵,自己是不是还是回去的好。

那时候工作少,人多。都是工作挑人,出门在外没有那么多路子可以走。

虽然自己也难免动摇,但在几个小伙伴面前,常国和从来不露出想退却的心思。几个同伴看到他这么努力,也都不好意思埋怨、牢骚。

四月的天忽冷忽热,热的时候浑身直冒汗,冷的时候冻得刺骨,单薄破旧的棉絮很难保证温度。冷风似乎到了窑洞里就到了家里一样,进去就不出来了,钻到了几人的被窝里,冻的睡不着觉。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好人,搬进了一间温暖的窑洞里。

房东是一个独处的老大娘,儿女都出外打工了,留下自己一个人和这个窑洞。老大娘善良的给他们住的地方,支上暖炉,驱散了寒凉。老大娘说她一个人住着也孤单,有几个人相伴,还能说上话。

常国和听不懂老大娘口音浓重的山西方言,往往能跟老大娘说上几句话的,也唯有师傅。

虽然乡音不通,但爱没有乡界。

几个孩子里,老大娘最喜欢的是常国和。常国和体格不高,但是很壮实。生下来整个圆滚滚的,虎头虎脑很是可爱。用老年人的话来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