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贸易全球化,通过商品出口来拉动经济;
第二个阶段是金融全球化,通过资本输出、对外投资来享受全球经济的红利。
中国过去三十年成功的完成了贸易的全球化,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未来三十年,中国面临从贸易全球化向金融全球化的转型,我们的角色需要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投资人转变。
中国的上一次开放是以 WTO 为标志、以贸易为核心,中国的角色是被动的规则接受者,做的事情是「卖商品」、「卖资产」、「买资本」。
新时代之下,中央已经开始改变开放的思路,加快以「一带一路」为标志、以资本为核心的新一轮开放。未来中国的角色是「卖资本」、「买资产」、「买商品」。
也就是说,中国未来向全球输出的主要不是商品,而是资本,我们要从一个生产大国变成金融大国。
这种转变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第一,中国的商品输出面临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天花板已经出现。
贸易的快速崛起主要靠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和内部的人口红利。但目前来看,这两大红利都在减弱甚至变成拖累。
从外部来看,2001 年入世之后中国享受的全球化红利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逆全球化。
过去十多年,中国的大规模商品输出给很多国家造成了巨额逆差,尤其是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中国基本都是第一大逆差来源国。虽说贸易从长期来看对各国是双赢、共赢的结果,但短期来看,这的确对这些国家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进而给各国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政治压力。
所以现在贸易失衡最严重的发达国家要搞全球再平衡:
一方面,各国央行竞相推动本币贬值,希望拉动出口,美元作为全球避险货币被动走强,和人民币一起成为最强货币,但现在美国人坐不住了,特朗普上台之后,试图扭转美元的强势。美联储的加息节奏放缓。而人民币还在被动升值,这对出口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逆差国发起贸易战,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这样的贸易顺差国,这样一来可以遏制中国经济的弯道超车,二来可以为自己争夺到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份额,一举两得,所以贸易战可能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系统性的保护主义的开始。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现在的中国很像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当时美国对日本的遏制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