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美国经济学家莱维第一次真正的提出「全球化」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全球化从 19 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 20 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化经历了第一轮高峰。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这样描述当时英国人的生活:「一边喝着早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各种产品」,「同时,他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资源开发和其他新的事业中」,「他还可以随时动身去任何国家,而不需要护照或填写各种表格」。
这个描述反映出早在 100 多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全球化的动力显然来自于工业革命,一方面降低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成本,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专业化的分工,这些都使国际贸易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
过去三十多年,全球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旧冷战的终结,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世贸组织、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贸易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全球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活跃。
根据 WTO 的数据,从贸易的绝对量上来看,全球进出口总额从 1990 年的 6.9 万亿美元增长至 2017 年的 35 万亿美元,增长了近 5 倍。从贸易的相对量来看,同期全球 GDP 仅从 22.6 万亿美元提高至 75.9 万亿美元,远低于全球贸易的增速,所以导致全球贸易占 GDP 的比重大幅提升,1987 年这个数字只有 36.5%,而在 2008 年最高达到了 60.8%。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全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 6.9%,而同期 GDP 增速仅为 5.4%,贸易比经济快了 1.5 个百分点。
这一轮全球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中国,最大受益者也是中国。
从绝对量来看,中国进出口总额从 1990 年的 5560.1 亿元上升到 2017 年的 27.79 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近 50 倍。
从相对量来看,同期 GDP 从 1990 年的 1.87 万亿元上升到 2017 年的 82.7 万亿元,中国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重,1990 年为 24.7%,2006 年最高时超过 65%。
从增速上来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之后,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速高达 14.55%,同期 GDP 增速为 13.31%。贸易增速高于同期 GDP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