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关注一件事情,时间就会过得很快,辩论一下子就过去了三个小时了,正反双方都各不相让,辩到最后,连柳风云等辩论前,都认为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机制更适合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经过辩论,他们都确信他们刚开始时错了。
中国还是实行以前的教育制度好。
因为,要改革,就必须要有方案,也要考虑其成败,以及成本,收效等。
表面上看来,美国的教育要先进于中国,但是,中国现行的国力,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吗?两个国家,面积相差不大,自然资源也相差无几,可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因为人口基数大,加之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用钱的地方,遍地开花,一碗粥,给一个人喝,可以喝饱他,给两个人喝,也不致于饿死人,可是给五个人,给十个,给百个人喝呢?
局长此时也是骑虎难下,他刚开始时,也错估了此次辩论,他以为,通过辩论,可以存真去伪,结果会一面倒,然后自己宣布一下结果,也就是辩论的结果,同是也是李伟论文的结果就是了。
刚开始时,他还有自己的判断,越是辩论下去,他就越模糊。自己以前的判断正确吗?是不是存在主观片面性?
他记得有一期的央视节目,一个关于财富及企业生存发展的栏目,主持人问一名著名的企业家,在他作重大的决策时,如何一下便可以看清楚这些决策的实质以及重点,疑点所在,以及这些决策存在哪些阶段的变化。这名著名的企业家略为想了一想,便回答三句很是经典的话:
第一阶段是:见山就是水,见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三句话说得多好呀!第一阶段指的是,刚刚接触到那个事物,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这个表面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就不存在什么其他别的看法,也不会对事物的实质进行探讨,故判断很明确,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这是用眼的时候;第二阶段指的是,接触这件事件久了,对对以前的看法,有所改观,可以从多角度来审查这个问题了,于是,看法也就动摇了,之前的看法对吗?如果不对的话,错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自己之前会这样看呢?自己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并不太信任了,此时,可能真的会一日三省其身,或者多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此时是动脑的过程,也是成熟的过程,因为看的东西比较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