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关紧该出点事了”(第1页)

有的人则反应更快,他们不是记者,但却比记者的装备更好,不但用望远镜仔细观看跳楼者的表情,而且还用手机对跳楼者进行无休止的拍摄,这都说明了什么呢?

看着包睦国陡然间陷入了沉思,包康和包跃吾都感到非常奇怪,包康问:“睦国,你也够累的,不行的话,你先回去歇吧,我们在这里再喷一会!”

包睦国这时才算醒悟过来,他慌忙地说:“那好,你们在,改日再聊,希望你们两个能去我家玩。”

包跃吾故意调侃道:“你家我们可不敢去,去那里有什么好事?不是打针,就是吃药的。”

包睦国这才又一次踏上了归途,当他又一次经过大个子站立的地方时,包睦国回头一看,这看热闹的人丝毫没有回家的意思,他们群情激昂,兴奋异常,不是津津有味地交谈着刚刚听到的细节,就是拼命挖掘着当事人两家的掌故和隐私,他们试图要证明一个道理,今天之所以发生这个事,决不是偶然的。

包睦国这时才想起,自己当初要来观看,其实动机和他们一样,只不过披了层友谊的外衣而已。

包睦国不是一个怀疑论者,但却是一个持续的心灵探索者。顶着夏天的热浪,包睦国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如此热衷地观看与自己无关的热闹呢?

首先,在别人的痛苦中,观看者能获得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的心理中,会把自己的快乐毫不犹豫地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譬如,在路上,突然发生了一起车祸,而在这起车祸中,有人受伤,也有人死亡。很快,大量的围观者便会如约而至,不能说他们没有一点同情的情绪,至少他们表面上对伤亡者是同情的,但在这种伪善的同情下面,却潜藏着另一种更加激动人心的情绪,那便是幸灾乐祸。

尽管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车祸不多,但叔本华对此却有着一种精彩的描述,那就是,只有看到那些更不幸的人,我们才会相信自己是幸运的。

其次,看到别人舒服了,自己便十分不舒服。譬如,有一种人特别喜欢看别人结婚的规模和仪式,虽然说是笑容满面,甚至是笑声不断,但从骨子里却非常的不爽。这正应了那句网络语言,看到别人的好,就只有羡慕嫉妒恨了。

你“羡慕嫉妒恨”也倒罢了,但每次遇到这类事情,他们还是照看不误,回来便长吁短叹,睡不着觉。

再次,这些人之所以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名彻头彻尾的围观者,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动机,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