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保岭
1.
那是1975年农历元月16日的晚上,从部队复员回家乡正准备到市里机关上班的魏保岭,被村里被老支书叫到家中,经过一番彻夜谈心,他决定还留在村里并出任第三生产队队长。
当时,第三生产队是村里最穷的,公共财产只有两头牛,其中那头老黄牛瘦的全是筋,要让人用杠子抬才能站起来。那时候,中国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要集体劳动挣工分,而丁马村一个工不值两毛钱,因此只能“吃粮靠统销,花钱靠鸡腚”。
如今,村里的公共资产凡是带“丁马”名的算下来少说也有七八个亿,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这个魏保岭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农村基层,魏保岭可谓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分田到户大承包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办村企到搞起名牌公司,先后建起棉纺厂、冷冻厂等七家企业,这在全乡乃至全市都是首屈一指。除此之外,他还通过不懈努力办起全国最大的中华甲鱼原种场,创新养殖办法,让丁马甲鱼与黄河、古运河、马夹河、徒垓河的甲鱼相结合,培育国际佳品,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联合搞科研,让丁马甲鱼变成绿色胶囊,名扬海内外。
据了解,他自家的积蓄还不到十万元,在城里都买不起一间房。他说,公司账上的钱都是公家的,他与公家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而且他留着所有的工作笔记,一年一本或几本,已经有几十本了,在上面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查账都可以。他还说,这些工作笔记已经是他的精神财富,百年之后整理出来就是自己一生的交待。
这样的好人好事当然也是媒体报道的一个点,所以,我的一篇《有一种人生叫伟大——采访魏保岭有感》被刊登在《大众日报》农村版的头条。那是在2008年12月24日。
没想到的是,没过半个月,时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做出批示:“魏保岭做人做官可敬,创业精神可嘉,发展经验可扬,请省委组织部厉部长阅,请组织部门深入考察。”
一篇“普通”的稿件能够得到省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大众日报》农村版而言,可谓少之又少。由此,总编找到我,要求按照长篇通讯的模式再去采访魏保岭。常看报纸的读者应该知道,“长篇通讯”的分量是很重的,而且对记者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随后,依照之前对魏保岭进行采访的素材,我拟定了长篇通讯的三个报道方向:第一篇写如何让农民不再像农民;第二篇写如何让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