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分类法
资产配置领域有多种策略和体系,如基于宏观的资产配置体系、基于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体系、基于估值的资产配置策略、基于风险的资产配置策略等。
基于宏观的资产配置体系,是指将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结合起来,认为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不同的资产会系统性地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且没有任何一种单一资产能够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穿越牛熊成为「常胜将军」。因此,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中选择系统性更容易有「好表现」的资产,就成为基于宏观的资产配置体系的基本思路。通常来说,影响资产表现的宏观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通胀水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几大方面,具体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采购经理指数(PMI)、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国家财政支出、货币供给水平等。由于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稳定,往往是其边际变化水平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更直接的影响,比如当 GDP 下行、CPI 紧缩时,债券相对于股票等其他资产往往表现更好。由此,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变动水平判断当前所处宏观经济环境,筛选出更加优质的资产进行配置,就形成了基于宏观的资产配置体系。
以基于宏观的资产配置体系为基础,可以演化出一个分支,就是基于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体系,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如图 1-1 所示。按照经济增长与通胀的不同搭配,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时期:
1)「经济上行,通胀下行」构成复苏期。股票的弹性较大,相对债券和现金有更好的投资性价比。
2)「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构成过热期。通胀上升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可能出台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强,而商品则可能走出明显的牛市。
3)「经济下行,通胀上行」构成滞胀期。现金收益率提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金为王」,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将会对股票产生负面影响,相对股票来说债券的性价比会提高。
4)「经济下行,通胀下行」构成衰退期。通胀压力下降,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债券表现最为突出,随着经济即将见底的预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又会逐步增强,回到最开始的复苏期。
</p>
<p><script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