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一|找到决心晃动的根本原因
按理说,我们想分就分,不想分就不分,这样决定不就做完了吗?为什么会纠结呢?
这是因为,我们遇到了趋避模型的认知失调。
听起来有些专业,其实趋避模型很简单,让我们回忆一下你毫不犹豫做出的选择。比如,你现在特别饿,马上要吃饭。在吃与不吃之间,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因为不吃就饿晕了,吃了就没有饥饿感了。这样的选择就是单趋模式,即只趋向某一个选择,完全不用考虑另外一个,这种时候我们不会纠结。
但是如果你在减肥期,现在又特别饿,那么在吃与不吃之间就不好选择了。吃吧,好不容易瘦下来的几斤又回去了;不吃吧,又不一定能撑到下班,可能会饿晕过去。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趋避模型,也就是每一个选项你都有选和不选的理由,这些理由之间好像也没有谁更胜一筹。
回到要不要分手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分或者不分,你都有选择和不选的理由,比如:
分,就能结束一段没有未来的感情,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遇到真正对的人;但是,万一找不到更好的呢?
不分,也许我们还有机会磨合;但是,万一时间浪费了也没有结果呢?
每个人对分或者不分的理由都不尽相同,大家自己写写看,是不是在每一个选择上,都有理由选择或者不选呢?
如果是的话,那么说明你的确进入了趋避模式的怪圈中。
这个步骤开头提到,「我们遇到了趋避模型的认知失调」,这个认知失调的概念怎么讲呢?
简单来讲就是,当我们脑子有了分手的想法,而行动上又不能配合做出分手决定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内心会因为矛盾冲突而产生强烈的不适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因为一些冲动的因素做了决定,就很容易出现后悔的情况,或者没有预料到的强烈不适情绪。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知失调呢?再深入地扒开这个问题来看的话,更本质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看清楚那个可以指引人生方向的重要核心价值信念。
当我们陷在表面上的各种因素之间互相打架的时候,是无法分出胜负的,因为它们在你的意识中都属于表层的原因,权重水平都是相差无多的,谁也没有比谁更重要一些。
大家想想看,如果你的自我中,其实存在比这些原因更高一层级的核心价值信念,是不是就可以跳出原有层级的纠结呢?听起来有些复杂,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