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虑?警惕「自我物化」的陷阱
学会自我关怀:不迷茫不纠结,善待自己
进度条
0:00
12:32
在未来的三节课里,我会和你聊聊我们现代人在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中常常遇见的三种痛苦、这些痛苦的来源、以及它们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也会谈一谈,它们跟自我关怀的关系,以及自我关怀如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时代性的痛苦,让我们即使在客观条件不是那么理想的情况下,也能为自己创造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和个人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一讲现代人最常见的第一种痛苦:自我物化的痛苦。
自我物化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它原本来自社会哲学。物化的意思是指当我们看待或对待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有生命、有感受、有主观意愿、可能也有自己局限性的人,而是把他看成一个物件、一个东西,可以随意根据需要去操控、摆放,或者为自己所用、或者随便丢弃,可以这样去对待他,这就叫做物化了。
物化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有几个特点,首先,当事人容易把他人单纯当作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完成某种功能的工具。比如这个人如果他总是能陪我,那他就是有用的,否则我要他干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把人当工具的物化思维方式。其次,当事人会认为人和物之间等值或者可以互换,比如像对商品进行估价一样,对周围的人包括自己进行估价,这个人值多少钱,那个人我现在用不上了没价值了。另外,当事人还常常会认为,人的情绪情感、主观感觉是没什么意义、甚至是没必要的,就像对待东西一样,我们不需要在乎一个东西的感觉,你不用在乎你穿的鞋今天心情好不好。总的来说,就是对方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需要满足、提供价值的物品,我们也没必要在乎他的感觉,功能完成就行了。
也许听到这里,你觉得物化的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其实还挺有道理的,我们生活中很多交易不都是这样进行的吗?但当它涉及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心理体验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自我中心、推己及人的,而且我们绝大多数人大概也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份子,那么如果你看待周围的人是采取物化的态度,你看待自己的时候也很难突然来个 180 度大转弯。无意之间,你在贬低别人是物品的时候,你同时也会贬低你自己——你也成了一个物品。而这种自我物化,对我们人类体验幸福、快乐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