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干吗去了
商业报道经常有个常见的话术,如国美薄利多销、物美价廉,买的人就越来越多,于是逐渐崛起。
这句话如此轻描淡写,把商业写成了童话。类似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在一起了。
我们要问,中间过程呢?最核心的那几个点呢?既然物美价廉这么简单就能挣钱,对手都干吗去了?对手为什么不去模仿、抄袭、拉平利润呢?
答案是:因为制高点被占据了。
对手没有意识到那是制高点,而意识到之后,往往就来不及了。
制高点有很多,我们以流量变现为例,看看国美当年是怎么做的。
很多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量变现。比如,你用 50 元钱获取了一个客户,平均每个客户消费 200 元,中间那 150 元,就是利润。
提高利润有两个方式:一个是降低获客成本;一个是提高用户转化率。
卖电器也一样,看起来是在商场租个铺位卖东西,本质上是把客流打包批发,然后再单个变现。
当大家都还在闹市区的小铺位销售电器的时候,国美一步到位,占地几千平方米,在那个电器是刚需的年代,不同品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全部摆在一个商场里,消费者随便挑选,随便对比,逛一次就等于逛了全北京的电器城,价格还便宜一大截。这一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转化率远远甩开竞争对手。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么大的占地面积,获客成本不也提高了吗?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旺铺来获客呢?为什么展示和获客必须要同一渠道呢?重点是「客」而不是「铺」,只要能廉价获客,在任何地方展示都行。
于是,国美避开闹市区,把大卖场放到偏僻的街道,然后通过报纸获客。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不按常理出牌,另辟蹊径地找到了一个被忽略的位置——中缝广告。
这就是顶尖商人超出常人的洞察力。
好的获客渠道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足够便宜;第二,覆盖面足够广;第三,对手都没有想到。
当时,没有比中缝广告更合适的了。
对报社来讲,中缝就是下脚料,有人愿意买,再好不过;对用户来讲,价格简明扼要,促销一目了然,也不影响阅读;对国美来讲,几百元钱拿下版面,签订长期协议,锁定成本,低价获客,拦截对手。
这才解释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因为攻防根本不在一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