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老师曾经告诉年轻人,要有小目标,可以考虑先赚一个亿。中国大概有 11 万个亿万富翁,挣到一个亿就可以使你跻身这一行列,从此有钱人的快乐你也可以想象的到。
在学术领域,咱们也可以定个小目标。大家的印象中,SCI 基本就代表了顶尖的学术论文,发 SCI 也就代表着自己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地步。于是学术界的「王健林老师式」小目标就可以先定为:先发 5 篇 SCI。
教大家如何赚钱我不擅长,但是搞学术却是我的本职工作,那么本期,咱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学术小目标是否合理,以及该如何制定和实现这类学术目标。
制定学术目标是个好习惯,但是目标制定「远」了,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先不说发表 5 篇 SCI 的事,大家猜猜世界上有多少学者能保证每年至少发表 1 篇及以上 SCI 文章呢?
选项一:全部学者都能保证,每年发表 1 篇 SCI 文章有什么难度呢?
选项二:>80% 的学者保证;
选项三:>50% 的学者能保证;
选项四:>10% 的学者能保证。
答案都错!真正的答案是,世界上只有不到 1% 的科学家能保证每年至少发表一篇 SCI 论文。
发表论文是衡量科研事业的硬通货指标之一,每个科研人员都不希望自己的简历中有这方面的空白。然而,2014 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 1996 年至 2011 年间全球各学科 1500 万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该研究得出结论:只有不到 1%(约 150,608 人)的科学家能保证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这些人里,能保证每年发表 5 篇及以上文章的人又不足 10%(约 12195 人)。
这不到 1% 的科学家占据了现今科研期刊的主导地位,他们署名的文章占了所有学术论文的 41%。在被引率最高的作品中,这一群体的论文合著率高达 87%。
文章作者表示「我之所以决定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的一生中,我看到很多有才华的人在当前的体制和目前有限的资源下无法生存下来,」「我怀疑只有少数科学家能年复一年地发表论文。但只有不到 1% 的人能做到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吃惊。」
</p>
<p><script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