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张知秋于市场中的行为之后,李观棋不经意地偷偷吐出一口长气。
从两年前的经验来看,如果张知秋有意开始进行这种尚且不知缘故地采买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会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应该是暂且一时不会离开当地了。
在两年前,张知秋的离开就是以突然中断的采买为开端的,这一点在两年内的无数次推演中,都得到了所有专家们的一致确认。
对于昔日的事情,至今不可知的因素仍旧太多,而其中最为醒目的、当年张知秋突然间中断采办的原因,却是始终都无从查起。
两年来,各个相关部门尽管就此做出了无数合理、无理、甚至是匪夷所思地推论与判断,但都没有得到足以让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证据链支撑,甚至根本连那些零散地“证据”,也大多就完全经不起推敲。
不过,再一次有了这个“从头再来”地机会,李观棋却是绝对不会再象两年前那么随意地听之任之了,在紧急征调陈光辉出京的同时,一个庞大的本部后援机构,也随即得以迅速构建起来。
事实上,仅仅只在一年之内,这个以十三楼为主体构建的临时机构,便发展成为了一个跨国地国际性庞大经济体,这却就完全不是今日地李观棋所能想象的到了。
看着手中王有道所提供的资料,李观棋的心情颇为有些沉闷。
晋省地处内陆,经济在全国位处下游,省内除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之外,没有几个可以拿得出台面工业企业。
在早些年,晋省地方财政许多都是典型地“工资财政”,除了勉强维持正常的行政开支之外,财政上没有任何地结余,这种情形直到国际煤炭和能源价格上涨后才得以快速改观。
必须指出的是,因为现行的国家能源政策以及国税与地税分流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配体系,作为能源大省的晋省地方财政,自身却是并没有从这些资源输出中得到太多的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国内最大地火力发电输出省份,晋省自己却还缺电,并且电价居高不下,竟然比输入晋电的那些省市的价格还要更高。
而作为煤矿大省,当地人也并没有感受到“能源红利”所带来的多少福利,相反环境污染以及其他一系列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恶果,却是实实在在地由当地人所承担了。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晋省各地的各种私采小煤窑、小矿洞屡禁不绝便毫不意外了,在给相关官员们带来无法想象地巨额钱财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充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