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杀!杀!”
训练场上热火朝天,一队身穿老百姓服饰的士兵正端着刺刀连续来了三记凶猛地突刺。其实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士兵,而是接受军事训练的民兵。当然,在抗日战场上,不管是军人,还是民兵,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场上这些人都是由各村百姓精心挑选出来的,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勇猛顽强,并且在本村颇有威望的年轻人。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实战演习和战争体验,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回原村担任民兵连长或者指导员。
根据38年拟定的“一万个民兵连长”计划,这已经是第三十六期了。加上各根据地和军分区培训的,受训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万人。据八路军总部方面统计,加上最近一批,至少在五万人以上。
“司令员!”
“哦,是老程啊!”
郑卫国正看得入神,程政委突然走了过来,朝训练场上看了看,欣慰地说:“司令员,这一批小伙子的基础很好啊,学习能力也很强。”
这一批学员的文化程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识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大部分人都有高小以上文化。而且在培训前就在村民兵连或者县、区的短期培训班训练过,已经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了。说句不自夸的话,随便拉出去一个都能在guó'jun1里面当个班长。
“嗯,确实不错!”郑卫国笑着点了点头,说:“这都是你和杨教授的功劳啊!”
程政委忙摆手道:“哎,我没帮上什么忙,杨教授的功劳倒是真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军多次扫荡和围攻,后来更是进行灭绝人xìng的“三光政策”,致使根据地大部分学校停课。
杨教授毕竟是知识分子出身,对于教育极为重视。在恢复根据地建设的会议上就提出,要在根据地各县每两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初级小学(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区成立一所高级小学(四到六年级),争取让大部分儿童都能入学学习。
这一计划得到了郑卫国的大力支持。不过敌后办学是很困难的,不仅要防止敌人破坏,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在部队急需向苏联购卖武器的情况下,郑卫国下令开源节流,愣是从不宽裕的口袋里挤出了两百万大洋的教育特别费。
到41年春,根据地五十余县共恢复和新办初级小学8745所,高级小学859所,初中17所,高中5所。另外还有2所职业技术学校。入学青少年达到967582人。有2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