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忧泄密暂压叮嘱语,定工筹共审棱堡图(第1页)

听到何良焘那句“《祝融佐理》的铸炮部分定能改得更精准详实”,李国助心头猛地一沉,指尖无意识攥紧了那支刚用过的炭笔。

他太清楚永明镇这套技术的分量了,焦炭炼铁、反射炉、砂型铸造,哪一样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基?

如今这些技术永明镇还在尽力保密,遏制技术扩散的速度。

若是让何良焘原原本本写进《祝融佐理》再公开出版,一旦流到建奴手里,或是被朝鲜人、日本人、西洋人学了去,永明镇好不容易攒下的技术优势,岂不是要荡然无存?

他张了张嘴,想叮嘱何良焘,书可以出版,但焦炭炼铁、反射炉、砂型铸造的原理和技术细节不能写。

可话到嘴边又顿住了,喉结轻轻滚了滚,目光落回何良焘方才坐过的木椅上。

他心里门儿清,博山工匠那套“烧爆”炼焦的法子,说到底还是作坊里的土办法。

不过是在地上挖个圆坑,用砖石垒圈矮墙,顶上盖层混了草木灰的厚土,就算是炼焦窑了。

那种窑密封性差,难以完全隔绝空气;

炼焦过程难以控制,基本靠工匠经验,通过观察火焰颜色和烟雾来判断火候,无法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长;

生产方式是间歇式、小批量生产,一窑一窑地烧,冷却后人工扒焦,劳动强度大。

副产品完全不回收,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和煤气都作为废气直接燃烧或排放掉了,不仅浪费,还造成污染。

由于密封性和加热过程控制差,同一窑内的焦炭生熟不均,有的过火变得酥脆,有的则未完全焦化。

特别是硫分,因为炼制过程中无法有效脱除煤炭中的硫,导致焦炭含硫量高,进而污染了后续冶炼的生铁,使其发脆。

可永明镇现在用的炼焦设备,是18世纪英国炼焦用的蜂窝炉,是地上的、穹顶式的砖石结构。

蜂窝炉密封性较好,有专门的炉门和排气孔,可以更好地控制空气进入。

生产过程有有初步的流程控制,火候虽然也依赖工匠经验判断,但固定的结构和通风口设计使得过程比圆窑更可控、更稳定。

生产方式虽然也是间歇式成批生产,但蜂房炉的容积更大,产量更高。

蜂房炉上加装回收装置,煤焦油堪称化工之母,可加工染料、药品、炸药等,煤气可用于照明和燃料。

永明镇的焦炭质量相对稳定、均一,蜂房炉提供了更均匀的加热环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